让警察不畏权势

让警察不畏权势

去年大选后,赖清德、卓荣泰、柯建铭就酝酿大罢免来改变立法院的朝小野大,政治对抗不再只是在国会议场内发生,也扩散到街头巷尾的村里社区。这看似民主机制的展现,常让第一线的基层警察无所适从,成为中央与地方、蓝与绿之间的夹心饼乾。若再不正视警察行政中立的制度困境,将使基层士气低落、民眾信任流失,甚至危及法治根基。

台湾的警察体系是「中央一条鞭」,由内政部警政署负责全国警察的任免、调动与指挥。然而自《地方制度法》警政预算下设后,地方政府逐渐负担起警察勤务支出,包括装备汰换、办公设施维护与超勤加给,因而产生中央负责人事指挥,地方却负担实际经费的怪现象。

这样的设计,在中央与地方分属不同政党时,最容易产生政治张力。警察表面听命中央,实则执勤过程不得不顾虑地方政府的态度与立场。当一方要求积极作为,另一方暗示低调处理,夹在中间的警察,进退维谷。

以这次大罢免为例,被罢的对象都是国民党籍立委,带有高度政治选择性。在连署过程中,不乏传出群眾衝突、阻挠签署、行动监控等纠纷。警方一方面要保障公民行动自由,一方面又被要求打击违法行为,稍有偏差,立刻成为媒体与政客批评的箭靶。

更有甚者,警察的上司——总统、行政院长、内政部长是最大咖的罢免助讲者,当县市长是国民党籍,这样的政治张力在双方支持者发生争执时,身处其中的基层警员常不知所措,既不能得罪县市长,也不能违抗中央,平白背上骂名。在花莲就曾发生警察处理罢团滋扰事件时,中央不满意,之后藉故把分局长换了!

若要让警察免于政治的两大之间难为小,须从制度面着手,强化警察行政中立的具体保障。第一,应明文化「政治活动执法准则」。针对选举、罢免、公投等高政治敏感任务,应有明确勤务指引,包括警力部署、执法尺度、资讯回报机制等。避免让员警临场揣摩上意,造成执法不一。

第二,建立勤务透明公开机制。警政署应在网站上设立专区,即时公开各地重大勤务资讯、执法影像与处置纪录。若遇争议案件,也应主动公布执法录影,避免传闻与片面说法误导舆论。

第三,强化警察行政中立条款。现行《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》过于笼统,应增列具体禁止行为,例如禁止接受政党或政治人物指令、不得参与政党集会等。当警察的顶头上司——总统、行政院长、内政部长出席政党集会活动时,警察不应执行维安随扈。

第四,检讨警察财政资源分配制度。预算上过度依赖地方补助,将使警察有不得不向地方靠拢的为难。应由中央统筹部分关键支出项目,才能降低地方干预的风险。

警察不应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,更不该让制度漏洞造成员警的焦虑,行政中立不是靠一纸训令就能实现,需要完整的制度设计、清晰的行为准则。当警察能在各种政治环境中坚持依法行政,不畏权势,也不逢迎政党,自然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尊敬。(作者为前立法委员)

#警察

#勤务

#政治

#地方

#制度

【金灿碎芒拥抱秋凉花香 】

全台10大秋日花季浪漫登场

相关数据

【鏖战世界杯】传奇永不落幕!鏖
协作通信
反映马边县荍坝镇妈妈驿站存在乱收费行为

友情链接